在中國五礦企業文化譜系中,“綠色發展、和諧共生”的綠色文化理念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的最高追求。它不僅是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靚麗底色”,更是鍛造經得起生態檢驗、歷史檢驗的精品工程的行動指南。長期以來,四川公司正是這一理念的堅定踐行者,將綠色文化深度融入企業管理血脈與工程建設肌理,通過系統化的機制創新、前沿化的技術應用、標桿化的項目實踐以及全員化的意識培育,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為中國五礦綠色戰略的落地提供了生動鮮活的樣本。
讓“穿透式管理”成為綠色基因
綠色,不是口號,而是刻入管理的基因,沒有堅強的體系保障,綠色理念只能是空中樓閣。為此,四川公司著力打造了一套從機關到工地的“穿透式”環保治理體系,實現從戰略藍圖到施工末梢的閉環管理。
創新交叉診斷,三級穿透強基固本。四川公司首創“環保管理交叉診斷”機制,構建“總部-項目-作業面”三級聯動穿透模式,對管理體系、責任落實、制度執行、應急能力及信息化建設等關鍵環節進行全方位“體檢”與精準“掃描”,確保環保合規的底線牢不可破。
壓實責任鏈條,一票否決筑牢底線。四川公司嚴格執行中國十九冶《安全環保事故責任追究實施細則》,確立了生態環保“一票否決”的剛性考核機制,編制《生態環境保護合規管理“三張清單”》,使合規要求清晰可循。總部層面,調整充實了生態環境保護領導小組,科技質量管理部下設辦公室并設專職生態環保崗;項目層級,所有在建項目配備分管負責人及專(兼)職管理人員,將環保責任明確壓實到項目直至基層班組。
數據驅動閉環,智慧賦能精準管控。四川公司建立了以數據驅動和過程控制為核心的管理范式,搭建ESG環境指標數據庫,實現能源消耗、固廢處理等關鍵數據的自動校核與精準管理。項目開工前即編制《生態環保責任矩陣》,將揚塵管控等責任細化到具體工序節點;創新應用基于BIM技術的環保專項技術交底,通過三維可視化直觀展示敏感區域保護要求和施工控制措施;建立環保預算動態調整機制,按月匯總上報各項目在環保投入、能源消耗、水資源、材料使用及固廢排放等方面的詳盡數據。
這套“集團戰略引領-公司制度保障-項目精準落地”的穿透式管理體系,成功驅動環保管理由“被動應對”向“主動治理”的根本性跨越,為打造綠色精品工程構筑了堅實的制度屏障與管理質量基礎。
用技術創新解開“綠色密碼”
綠色文化,體現在技術的硬實力上。四川公司將“綠色發展、和諧共生”理念轉化為具體技術路徑,在節能減排與低碳工藝兩大核心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為踐行綠色文化的核心引擎,并通過攀枝花火車南站、龍泉219畝、天府中心國際社區58畝地塊、瀘州二環路(納溪段)工程等多個標桿項目的實踐探索,形成了一套可復制推廣的綠色技術應用體系,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向提升。
踐行數智賦能,光水系統助力降本增效。在節能減排技術系統應用方面,攀枝花火車南站項目敏銳把握川南地區光照資源富集的特點,構建了光儲一體化智能能源管理系統,通過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儲能電池組、智能控制系統的集成應用,成功實現了施工區辦公用電清潔能源的自給自足。項目還引入智能化時控系統,對塔吊照明、加工區設備等用電終端實施精細化的分時分區管控,在夜間非作業時段自動切斷非必要電源,最終實現較傳統施工模式節電約40%的顯著成果。在水資源管理領域,龍泉219畝住宅項目打造的“三級水資源回收利用系統”樹立了行業新標桿。該體系一級基坑降水收集系統高效回收地下水,二級利用三級沉淀池對混凝土養護廢水進行深度凈化處理,三級建設中水回用管網,將處理后的中水用于降塵噴淋與綠化灌溉。經實際運行驗證,該項目施工階段水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較傳統模式節水超過30%,減少污水排放約1.5萬噸。
突破工藝革新,以鋼代木推進減碳增綠。在低碳施工工藝革新方面,天府中心國際社區58畝地塊項目針對傳統木模資源消耗大的痛點,成功研發并應用了“全鋼鋁模+智能爬架”集成工藝體系。通過BIM技術對施工節點進行精細化深化設計,實現了鋁模板與預制混凝土構件的精準高效對接,使模板周轉次數從木模的5次左右大幅躍升至120次以上。該項目累計減少木材使用量860立方米,相當于保護了2.3公頃寶貴的森林資源,同時通過開發模塊化快拆體系,使單層模板拆裝時間由8小時壓縮至3.5小時,顯著提升施工效率40%,主體結構施工周期縮短22天,獲得中施企協綠色建造技術認證。
攻堅固廢重生,資源循環樹立標桿。瀘州二環路(納溪段)項目在固廢資源化領域走在了行業前列,成功實現“建筑垃圾零外運”。為實現這一目標,項目團隊重點推進了三項核心創新:一是科學優化路基,項目團隊基于變形狀態控制原理,實現了高填方路基強夯參數的定量化設計,顯著提升了處理效率和精度。二是革新路面施工工藝,項目團隊創新開發了水穩層“兩次攤鋪一次成型”施工技術,有效突破了傳統工藝的限制。三是精細化分類利用各類廢料。項目部對混凝土余料實施“定型預制+現場澆筑”雙模利用,對鋼筋余料、包裝材料等廢棄物則進行精準分類回收處理,最終使項目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遠超四川省建筑工程平均水平26%。
這些源于項目、用于項目的創新,是四川公司踐行綠色文化最硬核的證明,實現了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通過攀枝花火車南站、龍泉219畝、天府中心國際社區、瀘州二環路等標桿項目的成功實踐與系統梳理,這些技術路徑已沉淀為一套標準化、可復制、易推廣的綠色建造應用體系,并在攀枝花三線建設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項目、崇州人民醫院項目等多個項目推廣應用,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以“綠色樣板”踐行綠色戰略
綠色文化,最終要落腳于工程建設。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板,是推動綠色理念廣泛落地的關鍵路徑。四川公司精心選取攀枝花三線建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項目、崇州市人民醫院第二住院大樓及配套設施建設項目等代表性工程作為載體,通過深度探索與持續實踐,系統構建設計上優化、工藝上創新、資源多循環、管理更智能的綠色施工范式,讓綠色理念在建設過程中看得見、摸得著、可復制。
攀枝花三線建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項目的綠色探索體現在全產業鏈協同創新。
一是資源活。項目充分利用攀枝花豐富的鈦渣資源,研制高鈦渣透水混凝土,成本比普通透水混凝土降低30%。其中《攀鋼大宗固廢高鈦型高爐渣土木工程綜合利用成套關鍵技術與應用》獲得國家級綠色共享與循環利用貢獻獎二等獎,實現了“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模式。
二是屋面綠。項目屋面綠化部分創新采用壘土技術,土壤采用秸稈、棉花桿、泥炭等廢棄物作為原料加工,配套滴灌系統,極大降低了綠化對水和天然土的需求,成為攀枝花市建筑中首次采用該技術進行綠化的項目。
三是光伏優。根據攀枝花日照長的特點,項目部在屋面設置6591平方米碲化鎘太陽能發電光伏板,裝機容量481.4千瓦特,年發電量64.74萬千瓦時,能滿足項目20%的用電量。與普通光伏板相比,弱光性能強、光電轉換率高、免維護且可作為裝飾材料使用。
四是工藝新。網架安裝采用地面拼裝結合液壓設備輔以汽車吊分塊吊裝的方式,與傳統屋面拼裝方式比較無需屋面支撐、避免散件吊裝效率低、減少機械使用量,加快施工進度,節省人工,減少施工廢料排放。通過BIM技術進行智能建模與施工模擬,依托智能同步提升系統實現網架毫米級精度控制,減少返工、優化設備利用率,提高施工效率。
崇州市人民醫院第二住院大樓項目的綠色建造技術正在開創醫療建筑節能先河。
一是設計優。項目在EPC管理過程中,針對綠色建造設計進行了專項研討,從高性能外墻保溫、變頻節能空調、智能電梯群控、LED智能照明、節水器具配置、太陽能熱利用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設計技術措施,碳排放強度在2016年執行的節能設計標準基礎上降低了43.20%,實現二星級綠色建筑目標。
二是水循環。施工區設置沉淀池、截水溝、排水溝,配合水質監測系統,施工用水經沉淀凈化后循環使用于道路沖洗、混凝土養護等;項目修筑超長車輛過水池,減少沖洗次數。全場地采用施工現場水收集綜合利用技術,雨水和基坑降水回收利用,年節水成本降低30%。處理后中水回用,降低市政用水依賴,沉淀池、過濾系統可重復使用,降低長期投入。
三是技術新。項目創新應用“虛擬施工+BIM協同”技術,重點針對地下室消防管道、給排水管道、電氣橋架等多個專業管線進行建模和碰撞檢測,提前發現并解決了多處管線碰撞點。特別是針對消防管道與通風管道交叉區域的重大碰撞問題,在施工前全部消除,節約了工期,減少了材料浪費。
四是醫療強。項目建立潔凈施工工藝,采用符合醫療標準的環保建材,選用低污染裝飾材料,施工粉塵嚴格控制;建立廢物分類處理系統,有害廢料專業處置;安裝適應醫療設備的穩定供電系統。醫療建筑特殊的潔凈要求和功能需求,使得項目在綠色建造過程中更加注重精細化管理和技術集成應用,為醫療建筑綠色建造樹立了新的行業標桿。
綠色樣板項目的階段性實踐成果,不僅是綠色技術的集成應用,更是綠色文化建設的生動體現。項目已創造平均萬元產值能耗0.028噸標煤,低于行業平均水平42%,碳排放強度較傳統施工下降37%,并累計輸出技術標準7項、專利技術14項。這些突破性的進展,為綠色建造樹立了標桿,其先行先試的經驗與方法正在四川公司內部產生強大的示范效應和引領作用,有力驅動著整體綠色建造水平的加速提升。
站在新起點,四川公司將繼續以中國五礦“綠色發展、和諧共生”的綠色文化理念為指引,聚焦技術升級、產業協同、創優創獎等工作,矢志成為建筑業綠色變革的技術標準制定者與生態價值創造者。其生動實踐深刻印證,以綠色為底色的質量,才是經得起時代檢驗的永恒質量。四川公司不僅為中國五礦建設世界一流金屬礦產企業集團注入了強勁的綠色動能,更用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彰顯了央企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與擔當。這,正是中國五礦綠色文化在基層最鮮活、最有力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