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滇交界的崇山峻嶺間,橫斷山脈的褶皺里藏著一顆“工業明珠”——攀枝花。2025年初春,當第一縷陽光穿透鹽邊縣紅格鎮建設工地的晨霧時,一個身著深藍色工裝的身影早已穿梭在一線施工現場,他就是中國十九冶集團有限公司鹽邊縣兩中心一醫院項目經營經理田渡彬,這位有著23年工齡、15年黨齡的“冶三代”,正在用新時代建設者的擔當,續寫著三線建設者們的不朽篇章。
初心如磐:三線精神的當代傳承
夜晚12點的項目部,田渡彬的辦公室總是亮著最后一盞燈。案頭擺放著《四川省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定額》《EPC項目經營實務》等專業書籍,扉頁上“傳承三線精神,建設美好家園”的工整筆跡,道出了這個家族傳承的精神密碼。
作為第三代十九冶人,田渡彬的血液里流淌著三線建設的基因,祖父和父親都曾把汗水和淚水揮灑在這片土地上,孕育著這座城市的希望。如今的鹽邊縣兩中心一醫院項目作為攀枝花市鹽邊縣重點民生工程,田渡彬參與建設當中,為建設家鄉而奮斗。
在項目經營崗位上,田渡彬將這種傳承轉化為精細管理的實踐智慧。面對初設概算不足的困境,他創造性地提出“動態調概三步法”:建立材料價格波動預警機制,創新應用BIM技術優化設計節點,引入價值工程理論進行方案比選。通過不間斷地與設計院、業主單位的溝通協調,最終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業主單位初步同意調增概算3900萬元,為項目順利推進筑牢了經濟基礎。
匠心獨運:數字時代的經營哲學
在項目部辦公室,電腦上的一組組數據記錄著田渡彬的“精打細算”:混凝土綜合單價較市場價低25%,鋼筋、混凝土損耗量控制在1%……這些數據背后,是一位現代工程管理者對數字賦能的深刻理解。
經營經理的職責,是在質量、進度與成本的“鐵三角”中找到平衡點。面對建材價格波動,田渡彬的“降本經”讓同事們嘆服。2023年,當攀西地區迎來基建熱潮時,混凝土市場驟然升溫,田渡彬敏銳捕捉到價格波動信號,在周例會上拍板:“我們要把混凝土采購變成‘鯰魚效應’試驗場”。
他牽頭組建專項小組,制定采購行動方案,進行公開招標比選。團隊用兩周時間完成三大動作:梳理周邊區縣3家合規攪拌站產能數據,建立供應商分級評估模型;將項目混凝土需求根據兩個子項進行拆分;設計“技術標+商務標”雙軌評標體系,把保供能力、運輸距離納入評分細則。
開標當天,會議室化作沒有硝煙的戰場。3家入圍供應商的報價單在投影幕布上逐一亮相,田渡彬緊皺眉頭認真逐行比對數據。“張總,貴司C30報價比市場價高8%,但運輸方案里繞開了兩個易堵路段,這個價值可以量化嗎?”他犀利的提問讓競標方既緊張又嘆服。經過幾輪競價談判,最終混凝土單價比市場價低30元,節省成本160萬元。同時他安排材料員隨機跟車抽檢,檢查混凝土是否按計劃保量供應。
“省下的都是民生工程的保障金。”這是他的口頭禪,鹽邊縣第二人民醫院建設工程項目原設計外墻需要建設保溫層,田渡彬結合當地其他項目建設情況,因地制宜,積極聯系專家進行溝通論證,最終取消外墻保溫,為項目節省成本30萬元。
在信息化弱電工程攻堅階段,田渡彬的經營敏銳感再次顯現,他察覺到醫院信息化弱電系統存在與業主單位工作界面劃分不明確的問題。他積極向專家請教,并在網上主動查找資料學習,全面梳理醫院信息化弱電系統并進行比對,針對超出概算部分,聯系業主單位啟用暫估價,其余不在工作界面的范圍,則要求業主單位進行二次招標,解決信息化弱電超概嚴重的問題。
丹心育人:工地夜校的薪火相傳
黨員先鋒就是流動課堂,田渡彬用行動詮釋著“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每晚七點,項目會議室的燈光準時亮起,那是“渡彬課堂”開課了。這個由田渡彬發起的經營技術夜校,課程表從《EPC項目合約管理》到《建設工程調概實務》,全是“干貨”,這位老師正在用他二十多年的經驗積淀,孜孜不倦地教導著后輩。
“經營工作就像下圍棋,既要算好目數,更要謀篇布局。”田渡彬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他獨創的“三帶三看”培養法——帶著圖紙看現場、帶著問題看數據、帶著責任看效益,讓項目部年輕預算員半年內就能獨立完成產值核算。為幫助新員工理解現場結構設計優化,他帶著團隊經常出沒在一線施工現場,用CAD圖紙與實體對照講解,使年輕員工們真正掌握了成本控制的要領,“經營人員腳底不沾泥,算出來的都是空中樓閣。”
當青年員工因調概工作受阻產生畏難情緒時,田渡彬用父輩建設者的故事激勵他:“當年爺爺們在荒山上建高爐,連計算器都沒有,純手算的情況下一樣將問題解決了,我們不更應該把難題攻克下來嗎?”他也語重心長地鼓勵道:“你們是企業的未來,現在的付出都會見證著你們成長,每一次努力下的汗水都在澆筑著你們職業生涯的基石”。
赤子情深:家國之間的無悔抉擇
12年的外省項目經歷,讓田渡彬錯過了孩子成長的太多瞬間。再次回到攀枝花,女兒已從扎著羊角辮的孩童長成了活潑可愛的少女。家人一直都是這位硬漢內心深處的一塊柔軟之地。“第一次開家長會,我連教室門都找錯了。”那一刻的他內心充滿歉疚。當被問及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時,他指向工地:“這座醫院建成提升的是整個紅格鎮的醫療水平,是民生工程,建設家鄉是我的責任。”
在外省工作這么多年,女兒很多重要的成長時刻田渡彬都沒有見證,近年轉戰家鄉項目時,女兒已進入青春期,父女間竟需要重新建立親子關系。如今他在完成工作之后,一有時間就抽空回家輔導女兒功課,督促其學習,周末帶女兒在周邊游玩,試著彌補這些年缺于陪伴的遺憾。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這是田渡彬在支部黨課上的發言,也是他的行動注腳。在鹽邊項目攻堅的這些日夜,他已經完成多項任務,培養出能獨當一面的青年骨干,這位“冶三代”站在工地前,仿佛看見祖父當年在攀鋼工地上夯實地基的身影。三代人,一座城,用同樣的堅守詮釋著何為“匠心”,何為“傳承”。
如今的田渡彬依然保持著清晨巡場的習慣。當第一縷陽光掠過工地圍擋上的“中國十九冶”標識時,他胸前的黨徽在藍色工裝上熠熠生輝。他的目光穿透鋼筋混凝土,仿佛看到了三線建設者們勘探荒山的身影,十九冶人澆筑高爐的汗水。
在這片承載著三代人夢想的土地上,新時代建設者的故事仍在繼續書寫。當有人問他如何看待“冶三代”的身份,他彎腰拾起地上一截鋼筋頭:“建設者的傳承,就像這螺紋鋼的肋紋——每一代人都要留下咬合時代的齒痕。”面前的鹽邊縣第二人民醫院建設工地在晨霧中愈發清晰,仿佛在訴說一個關于匠心與初心的永恒命題。